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國西南考古學專題
SEMINAR ON ARCHAEOLOGY OF SOUTHWESTERN CHINA 
開課學期
98-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人類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陳伯楨 
課號
Anth7064 
課程識別碼
125 M26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2,3,4(9:10~12:10) 
上課地點
人類206 
備註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區域考古學課程
總人數上限:2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雖然中國西南地區的考古學研究從20世紀初期便已開始,但是一直到最近二十年,才陸續有較全面性的發現與研究。這些研究顯示自新石器時代開始,中國西南地區便出現許多與中原地區不同,但彼此又有互動的政體(文明)。本課程討論的地理範圍主要以湖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及西藏為主,時間則由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期。除了介紹各區域各時期的重要考古發現之外,還將論及一些主要的研究議題。本課程除了讓參與的同學能對長江中上游地區的先秦考古學研究有初步認識外,也希望藉由本課程學習如何獨力進行中國考古學的研究。 

課程目標
本課程為討論課的形式,每週將有不同的研究區域或主要議題,由當週輪值的同學負責報告及主導討論。輪值同學建議在報告前數週便提前準備,並與授課老課討論報告內容及方式。與授課老師討論時必須將目前收集與閱讀的資料整理成書目,以便檢討資料收集的成果。 
課程要求
由於本課程極重課堂參與討論,未請假而點名三次未到者,以不及格論。
課堂參與 40%
期中研究計劃(約3頁)/書目 20%
期末報告 40%

期末報告建議從主題式的研究入手,而非單純某區域或某時期文化史的呈現。長度在10-15頁即可,請遵守學術寫作格式與規範(不明白者可向授課教師詢問),嚴禁抄襲,一經發現,一律以不及格計。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工具書
王杰 主編
1999 《楚國史編年輯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陳槃
1969 《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譔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Loewe, Michael (ed.)
1993 Early Chinese texts – a bibliographical guide. Berkeley: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arly China.(本書有中譯本,參見如下)
魯惟一 主編、李學勤等 譯
1997 《中國古代典籍導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石泉 主編
1996 《楚國歷史文化辭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高至喜 主編
2000 《楚文物圖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任乃強、任新建
2002 《四川州縣建置沿革圖說》,成都:巴蜀書社。
楊寬
2002 《戰國史料編年輯證》,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
楊寬、吳浩坤 主編
2005 《戰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

第一週 (9/15) 課程介紹

第二週 (9/22) 如何進行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國西南考古學史/古史中的中國西南
常璩 撰、任乃強 校
1987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閱讀華陽國志中的巴志一~五、十~十九、漢中志一、蜀志一~六)
史記(秦本紀、楚世家、西南夷列傳、貨殖列傳)
漢書(地理志1641-1646、西南夷兩粵朝鮮傳3837-3847)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
蜀王本紀
左傳(與巴蜀有關的片段)
酈道元 注、楊守敬、熊會貞 疏、段熙仲 點校、陳橋驛 復校
1989 《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閱讀卷三十三~三十七的相關部份)
酈道元 注、汪士鐸 圖、陳橋驛 校釋
2003 《水經注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第三週 (9/29) 四川盆地與三峽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重慶市博物館
1999 〈重慶市考古工作五十年〉,《新中國考古五十年》,pp.359-374. 文物出版社編 北京:文物出版社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9 〈四川省考古五十年概略〉,《新中國考古五十年》,pp.375-389. 文物出版社編 北京:文物出版社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茂縣博物館
2002 〈四川茂縣營盤山遺址試掘報告〉,《成都考古發現(2000)》,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編著 pp.1-77
陳伯楨、傅羅文
2006 〈四川盆地及其鄰近地區的新石器時代考古〉,《中國鹽業考古—長江上游古代鹽業與景觀考古的初步研究(第一集)》,李水城、羅泰 編,pp.182-259,北京:科學出版社
孫華
*1999 〈峽江地區的先秦文化〉,《國學研究》,6:491-523.
孫華、王毅
*1999 〈寶墩村文化的初步認識〉,《考古》,1999(8):??-??.
孫華、陳德安
*2000 〈四川盆地的新石器文化〉,《四川盆地的青銅時代》,孫華 編,pp.302-323,北京:科學出版社
宋治民
1998 《蜀文化與巴文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早稻田大學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
2000 《寶墩遺址 – 新津寶墩遺址發掘和研究》,有限會社阿普
Treistman, Judith M.
1974 The early cultures of Sichuan and Yunnan. Ithaca: China-Japan Program, Cornell University.
Chêng, Tê-k’un
1967 Archaeological studies in Szechwa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四週 (10/6) 湖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9 〈五十年來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新中國考古五十年》,pp.359-374. 文物出版社編 北京:文物出版社
孟華平
1997 《長江中游史前文化結構》,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張緒球
2004 《屈家嶺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
張弛
2003 《長江中下游地區史前聚落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郭立新
2005 《長江中游地區初期社會複雜化研究(4300B.C.-2000B.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五週 (10/13) 雲南、貴州、西藏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雲南省文物考古五十年
*1999 〈雲南省文物考古五十年〉,《新中國考古五十年》,pp.401-414. 文物出版社編 北京:文物出版社
王大道
*1994 〈再論雲南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類型〉,《西藏考古 第一輯》,pp.91-108. 四川聯合大學西考古與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 編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西藏自治區文物局
*1999 〈新中國成立以來西藏自治區考古工作成果〉,《新中國考古五十年》, pp.415-427. 文物出版社編 北京:文物出版社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9 〈貴州省考古五十年〉,《新中國考古五十年》,pp.390-400. 文物出版社編 北京:文物出版社
貴州省博物館考古研究所編
1993 《貴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
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大學歷史系
1985 《昌都卡若》,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區文物局
1999 《拉薩曲貢》,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何強
1994 〈西藏貢嘎縣昌果溝新石器時代遺存調查報告〉,《西藏考古 第一輯》 pp.1-28. 四川聯合大學西考古與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 編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王仁湘
1994 〈關於曲貢文化的幾個問題〉,《西藏考古 第一輯》,pp.63-75. 四川聯合大學西考古與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 編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石應平
1994 〈卡若遺存若干問題的研究〉,《西藏考古 第一輯》,pp.77-90. 四川聯合大學西考古與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 編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四川大學考古系、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2005 《青藏鐵路西藏段田野考古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

第六週 (10/20) 四川盆地與三峽地區的青銅文化(I):三星堆文化
羅泰 著、陳伯楨 譯
*2003 〈三星堆遺址的新認識〉,《奇異的凸目 – 西方學者看三星堆》,羅泰 編, pp.3-78. 成都:巴蜀書社
Thote, Alain
*2001 The archaeology of Eastern Sichuan at the end of the Bronze Age. in Ancient Sichuan – Treasures from a lost civilization. edited by Robert Bagley, pp.203-252. Seattle: Seattle Art Museum.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9 《三星堆祭祀坑》,北京:文物出版社
四川省博物館 編
1960 《四川船棺葬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
孫華、蘇榮譽
2003 《神秘的王國 – 對三星堆文明的初步理解和解釋》,成都:巴蜀書社
江章華、李明斌
2002 《古國尋踪 – 三星堆文化的興起及其影響》,成都:巴蜀書社
鄭德坤
2004[1946] 《四川古代文化史》,成都:巴蜀書社
Bagley, Robert
2001 Ancient Sichuan – Treasures from a lost civilization. Seattle: Seattle Art Museum.
Sage, Steven F.
1992 Shu/Ba and the Ba-Shu Culture. in Ancient Sichuan and the unification of China. pp.9-46/47-82.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eng, Bangben
2003 In search of the Shu kingdom: Ancient legends and new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Sichuan.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4(1-4):75-99.
童恩正
1998[1979] 《古代的巴蜀》,重慶:重慶出版社
難波純子、韓國河 譯、華國強 校
2002 〈三星堆出土青銅器獸面紋的來源〉,《扶桑與若木 – 日本學者對三星堆文明的新認識》,西江清高編, pp127-157 成都:巴蜀書社
林已奈夫
2002 〈試論三星堆一、二號坑出土的璋〉,《扶桑與若木 – 日本學者對三星堆文明的新認識》,西江清高編, pp.90-108 成都:巴蜀書社

第七週 (10/27) 四川盆地與三峽地區的青銅文化(II):十二橋文化
沈仲常、孫華
1982 〈四川”船棺葬”的族屬問題〉,《民族論叢 2》,亦可見《四川盆地的青銅時代》,孫華,2000,pp.217-226.
Peters, Heather A.
2002 Ethnicity along China’s Soutwestern frontier.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3(1/2):75-102.
Mengoni, Luisa-Elena
1999 Archaeological variability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 Preliminary observation on the funerary remains of pre-imperial and early imperial Sichuan (Fifth-First centuries BC). Annali 59:316-346.
顧頡剛
1981 《論巴蜀與中原的關係》,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徐中舒
1981 《論巴蜀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蒙文通
1981 《巴蜀古史論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周集雲
1989 《巴族史探微》,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董其祥
1983 《巴史新考》,重慶:重慶出版社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
2002 《金沙淘珍 – 成都市金沙村遺址出土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4 《走進古蜀都邑金沙村 – 考古工作者手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 《金沙 – 再現輝煌的古蜀王都》,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 《金沙玉器》,北京:科學出版社

第八週 (11/3) 四川盆地與三峽地區的青銅文化(III):新一村文化/瓦渣地文化
孫華
*2002 〈彭縣竹瓦街銅器再分析 – 埋藏性質、年代、原因及其文化背景〉,《長江流域青銅文化研究》,高崇文、安田喜憲編,頁126-168,北京:科學出版社。
陳伯楨
*2006 〈中國早期鹽的使用及其社會意義的轉變〉,《新史學》,17(4):15-72.
朱萍
2002 《楚文化的西漸 – 楚國西向擴張的考古學觀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碩士論文
*2003 〈楚文化的西漸 -- 楚國向西擴張的考古學觀察〉,《重慶•2001三峽文物保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重慶市文物局、重慶市移民局,頁175-187,北京:科學出版社
亞當•史密思
2001 《川西、滇西北、藏東地區石棺葬文化研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碩士論文
江章華
1999 〈巴蜀墓葬的分區與分期初論〉,《四川文物》,1999(3):23-35.
Ge, Yan
1997 The coexistence of artistic styles and the pattern of interaction: Sanxingdui during the second millennium BC.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the History of Art,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Flad, Rowan Kimon
2004 Specialized salt production and changing social structure at the prehistoric site of Zhongba in the Eastern Sichuan Basin, China. Ph.D. Dissertation,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 in Archae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Chen, Pochan
2004 Salt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from the Neolithic period to the Han Dynasty in the Eastern Sichuan Basin, China. Ph.D. Dissertation,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 in Archae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Falkenhausen, Lothar von
2001 The Chengdu Plain in the early first millennium BC: Zhuwajie. in Ancient Sichuan – Treasures from a lost civilization. edited by Robert Bagley, pp.177-202. Seattle: Seattle Art Museum.

第九週 (11/10) 期中考週 (溫書日) (交proposal)

第十週 (11/17) 湖北地區的青銅文化(I)
李零
*2004 〈論楚國銅器的類型〉,《入山與出塞》,李零 編,頁271-333,北京:文物出版社
楊權喜
*2000 《楚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
李玉潔
2002 《楚國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張正明
1987 《楚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楚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劉彬徽
1995 《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郭德維
1995 《楚系墓葬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馬世之
1995 《中原楚文化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高至喜
1995 《楚文化的南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劉和惠
1995 《楚文化的東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第十一週 (11/24) 湖北地區的青銅文化(II)


第十二週 (12/1) 雲南地區的青銅文化(I)
蔣志龍
2001 《滇國探秘 – 石寨山文化的新發現》,昆明市:雲南教育出版社
蔣廷瑜
1999 《古代銅鼓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雲南省博物館 編
1959 《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1 《雲南青銅文化論集》,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
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 編
1988 《中國古代銅鼓》,北京:文物出版社
張增祺
1997 《滇國與滇文化》,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
2000 《雲南冶金史》,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
2001 《滇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
王懿之
2002 《雲南上古文化史》,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3 《曲靖八塔台與橫大路》,北京:科學出版社
李昆聲
1998 《雲南考古學論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許智範、肖明華
2005 《南方文化與百越滇越文明》,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館、官渡區博物館
2005 《昆明羊甫頭墓地》,北京:科學出版社
雲南省博物館
1959 《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
1975 〈雲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5(2):xx
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1985 〈呈貢天子廟滇墓〉,《考古學報》,1985(4):xx
Allard, Francis
1998 Stirrings at the periphery: History, archaeology, and the study of Dian. Historical archaeology 2 (4): 321-341.
1999 The archaeology of Dian: trends and tradition. Antiquity 73(279):77-85.
Lee, Yun Kuen
2002 Status, symbol, and meaning in the Dian Culture.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3(1/2):103-131.
Murowchick, Robert E.
1989 The ancient bronze metallurgy of Yunnan and its environs: Development and implications.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2002 The political and ritual significance of bronze production and use in ancient Yunnan.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3(1/2):133-192.
Chiou-Peng, Tze-huey
2004 Horsemen in the Dian Culture of Yunnan. in Gender and Chinese archaeology, edited by Katheryn M. Linduff and Yan Sun, pp.289-314, Walnut Creek, AltaMira Press.
Rawson, Jessica
1983 The Chinese bronzes of Yunnan. London: Sidgewick and Jackson Limited.
Wang, Ningsheng
1989 Ancient ethnic groups as represented on bronzes from Yunnan, China. in Archaeological approaches to cultural identity, edited by Stephen J. Shennan, pp.195-206. London: Unwin Hyman.

第十三週 (12/8) 雲南地區的青銅文化(II)

第十四週 (12/15) 期末口頭報告
第十五週 (12/22) 期末口頭報告
第十六週 (12/29) 期末口頭報告
第十七週 (1/5) 期末口頭報告
第十八週 (1/12) 期末考週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